王宇航(教练员)
作者: 点击:13 发布时间:2025-10-23 18:28:14
在兰州冯沅翔武术馆担任助理教练的心得
作者:王宇航
电话:18152036264
工号:FYX1907611X
一、技能精进:在教学相长中夯实武道根基
教练的技能高度,决定教学的深度。在冯沅翔文武培训学校的实践中,我始终以 “学员的镜子” 为标尺,在示范与纠错中完成自我技艺的迭代升级。
(一)从 “会做” 到 “懂理”:技术认知的维度突破
初入武馆时,我对武术动作的理解停留在 “标准复刻” 层面 —— 能精准完成长拳的弓步冲拳、太极的云手揽雀尾,却说不清动作背后的发力逻辑。这种局限在主教练的指导下被彻底打破:每日晨会后的 “教练集训” 上,冯沅翔馆长会带着我们拆解动作细节,比如讲解八门拳 “提水搌” 时,不仅示范手腕翻转的角度,更结合西北武术 “刚柔相济” 的特点,剖析 “母动子随” 的发力原理。
为了给高考单招班学员精准纠错,我养成了 “三练” 习惯:课前对照单招评分标准练动作,确保步型角度、动作幅度分毫不差;课中跟着学员同步练,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他们的发力瓶颈;课后向
教练请教练,针对空翻、器械等难点进行专项打磨。有次指导学员练习侧空翻,我发现自己的助跑与踏跳衔接不畅,便借鉴分解训练法自我突破 —— 先练 30 次精准踏跳,再练 20 次空中姿态控制,最终实现落地稳定性的显著提升,也因此能更精准地指导学员调整动作。这种 “为教而练” 的模式,让我的技能从 “形似” 走向 “神至”。
(二)从 “专攻” 到 “博通”:拳种视野的横向拓展
武馆课程涵盖少儿武术、高考单招、太极养生等多个领域,倒逼我完成从 “单项专精” 到 “多拳种适配” 的转型。针对少儿班的趣味教学需求,我系统学习了传统舞狮的基础技法,从狮头的轻重把控到鼓点节奏的配合,不仅让 “小树苗扎根” 等游戏更具专业性,自己也掌握了非遗技艺的核心要领。
面对成人太极班中医护学员的健康需求,我深入研究太极与中医经络的关联,在拆解太极扇套路时,能精准说明 “云手运化” 如何疏通肩颈经络、“收势养气” 怎样调节呼吸节律。更具突破性的是对兰州本土拳种的钻研:在馆内组织的 “八门拳传承沙龙” 上,我跟随特邀的非遗传承人学习 “迎门跺子腿”“蝴蝶搌” 等技法,理解了其 “拳打八门、势随敌变” 的实战智慧,如今已能将八门拳的基础发力融入少儿体能训练,让地方文化基因在教学中落地。
二、教学升级:在因材施教中打磨育人技艺
如果说技能是教练的 “硬功夫”,那么教学能力便是 “软实力”。一年多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:
的武术教练,既要懂武道,更要懂人心。
(一)课程设计:从 “标准化” 到 “个性化” 的精准适配
初涉教学时,我曾用统一教案应对所有学员 —— 给 4 岁幼童讲 “发力点在腰胯”,向 60 岁老者强调 “动作速度要快”,结果收效甚微。在武馆 “分层教学” 理念的引导下,我建立了 “三维备课法”:
年龄维度:少儿班采用 “游戏 + 故事” 双驱动模式,将抱拳礼转化为 “侠客见面礼”,把体能训练设计成 “武林闯关”,配合动画视频拆解动作细节;成人太极班则侧重 “原理 + 实用”,每节课预留 10 分钟讲解动作与养生的关联,制作简易教学微视频供课后复习。
目标维度:高考单招班以 “评分标准” 为核心,制作 “动作扣分点对照表”,用视频逐帧分析学员套路与满分示范的差距;兴趣班则融入文化渗透,在教棍术时讲述 “五郎八卦棍” 的历史典故,激发学习主动性。
基础维度:将学员分为基础、提高、拓展三层,基础层主攻动作规范性,提高层强化连贯性,拓展层鼓励融入个人风格,正如贵阳康养大学的教学实践所示,这种模式让课堂满意度提升了 25%。
(二)沟通指导:从 “单向灌输” 到 “双向共鸣” 的智慧转换
教学的本质是沟通。我曾因直白纠正学员 “动作不对” 引发抵触,后来在馆内 “磨课活动” 中习得沟通技巧 —— 通过 “观察 - 共情 - 引导” 三步法实现高效指导。面对少儿班内向的学员,我不再强迫其站前排,而是像发现舞狮爱好者那样,从他感兴趣的器械入手建立信任,再逐步引导融入集体训练;针对单招班因失误而沮丧的学员,我借鉴小张的训练经历,用 “分解突破法” 帮他拆解难点,同时分享自己克服空翻恐惧的故事,用共情替代说教。
这种沟通能力的提升,在家长沟通中同样发挥作用。从最初面对 “孩子能学到什么” 的提问时语无伦次,到如今能结合学员特点,从 “技能提升”“性格塑造”“文化传承” 三个维度清晰阐述课程价值,并用 “小树苗扎根” 的教学案例佐证效果,这种转变源于武馆 “以事实说话” 的沟通原则,更源于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底气。
三、成长密钥:在专业生态中实现双向奔赴
我的成长,离不开武馆专业体系的滋养。馆内定期组织的 “教练研修会”,让我们能接触到最新的体智能训练理念与传统武术融合方法;“师徒结对” 机制中,
教练会手把手指导我调整示范姿态,甚至用手机录制我的教学过程,逐段分析语言节奏与纠错时机。正如冯沅翔馆长所说:“武术教练的成长,要像练扎马步 —— 根基稳,才能走得远。”
如今的我,既能在少儿课堂上用趣味守护武术初心,也能在单招辅导中用专业助力梦想,更能在太极课上用传承传递健康理念。这份成长让我深刻领悟:武术教练的修行,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—— 我们在打磨学员技艺的同时,也在被教学实践打磨;在传承国粹的路上,也在完成自我的蜕变。








